信報財經新聞 2007-03-13 張仁良
香港的貧富收入差距正在日益擴大。雖然香港經濟已經走出低谷並逐漸復甦,股市也隨之走出低迷,但仍錄得百分之四點四的失業率。如何縮小社會貧富差距,構建和諧社會?角逐連任特首的曾蔭權提出的扶貧政綱,提出要繼續推動社會企業,協助失業人士就業。筆者對社會企業的理念深表贊同,推動發展社會企業,將有助於緩解社會失業問題,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。
本港經濟持續復甦,為什麼還會有百分之四點四的失業率?實際上,勞動力市場上存在供求不匹配問題,一邊是有人沒工作,一邊是有工沒人作。筆者看來,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。
第一,本港勞動密集型產業已在消失(甚至已經消失),社會需要的是高技能、高教育水平的人才,但與此同時,市場上仍存在大量低技能勞動力,從而導致失業。因為供過於求,他們在工資上缺少議價能力,即使經濟復甦,其工資仍只能在低水平徘徊,無法受惠經濟發展。這些失業人士多為教育水平偏低的中年男性。
第二,一些偏遠地區,可能未能提供足夠的工作職位,給本地區的低教育水平人士。這些人士若要就業,就需去市區上班,但要因此承擔高昂的交通費。這些提供給低技能人士的工作職位,收入本來偏低,再扣除昂貴的交通費用,已經所剩無幾,薪酬水平更顯得不吸引。這可能導致住在偏遠地區的低技能人士,寧願失業不工作,也不到市區工作。
在地區層面解決問題
如何解決這些低技能人士的就業問題?筆者認為,應採用以地區層面為主的方法,也就是說,盡力在地區層面上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。因為,最了解一個地區的,是這個地區自己,這個地區最清楚它的市場需求在哪裏。
如何在地區層面上創造就業機會呢?筆者認為,可鼓勵地區發展社會企業,解決本地區的社會就業問題。雖然政府在解決失業中的作用不可或缺,但真正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驅動力,還是私營部門,也就是企業。同樣的,在發展社會企業時,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資助,而應依賴於政府、企業和非政府機構之間的多方合作和努力,同時,社會企業的發展,反過來又會促進這種合作夥伴關係,形成良性循環。
社會企業與一般的企業不同,它有雙重目標:創造利潤持續經營的經濟目標和創造工作崗位的社會目標。社會企業對於長期失業的人士來說格外重要,他們可以以此作為跳板,重返勞工市場。雖然這個創意聽起來不錯,但知易行難。
首先是,如何轉變非政府機構的觀念?他們長期以來專注於提供服務,而不是商業化經營。其次,私營企業精於經商之道,本港富豪雲集,他們中的好心者,多通過慷慨捐贈回饋社會,而不是花時間來指導非政府機構進行商業運作。
倡導企業社會責任
讓非政府機構和私營企業與政府達成夥伴合作關係,共同促進社會企業,似乎頗有難度。筆者覺得,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,將有助於促成和實現這種三者的合作關係。在成熟的發達市場,企業社會責任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。企業社會責任是指,企業應不僅僅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,還應考慮對社會其他利益團體需承擔的責任,比如社會公眾、政府、員工等。香港應鼓勵企業更注重企業社會責任,捐贈應不僅僅局限於金錢的範疇,更是付出時間和努力,企業慷慨捐款固然值得讚揚,但如果他們能花一些時間和精力,為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,比如發展社會企業,善莫大焉。
政府和非政府機構,應考慮制定類似的投資政策,將富餘的現金投資於這些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。另外,政府亦可通過相關的激勵政策(比如稅收優惠、公開評選活動)等,對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獎勵。
通過政府、非政府機構和私營企業之間的合作,扶助社會企業發展,將是解決本港失業問題的重要出路,這亦將有利於縮小社會貧困差距,構建和諧社會。
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講座教授
2007年8月19日星期日
發展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失業
標籤: 新聞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