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

英師奶變企業翹楚

英師奶變企業翹楚
小婦人辦合作社脫貧 財相也取經
2006年4月6日

【明報專訊】來自社福界、商界、學界的300名代表,今日參加扶貧委員會及中央政策組合辦的「社會企業會議」,6名海外專家更來港分享心得。講者之中,有英國偏遠市鎮「師奶」搖身一變為千萬營業額的社會企業領袖,她的成就引來政界領袖垂青,英國財相白高敦(Gordon Brown)、保守黨黨魁卡梅倫(David Cameron)等爭相接見這名師奶強人,期望從小婦人身上獲得解決社會貧窮的靈丹妙方。

瑪格利特(Mrs. Margaret Elliott)來自英國東北小市鎮森德蘭(Sunderland),鄰近紐卡素球隊發源地。

30年前,瑪格利特是一個平凡的主婦,只有中學學歷,兩幼子仍在襁褓中,丈夫月入160鎊,名副其實是「就業貧窮戶」。

瑪格利特受到丈夫從事的建築合作社啟發,拿手冊鑽研,並坐言起行,與6個師奶成立了一個名為「小婦人」(Little Women)的合作商店,售賣食物及代客託兒。由於窮婦沒有經濟地位,她們開店的8500鎊成本(約13萬港元),要等足兩年才獲得銀行貸款,條件是各婦人的丈夫都要簽紙擔保。

丈夫們沒有押錯注,小婦人商店平地一聲雷,在英國大受注目,多年來吸引逾百家傳媒採訪,師奶強人每人周薪雖然只有15至20鎊,但她們的自信得以提升,眼界大開。瑪格利特後來更攻讀了社工文憑。

企業每年營業額2625萬

1994年,瑪格利特轉投經營家居照顧,她們擊敗逾百家公私營企業取得政府合約,為長者及殘疾人士上門護理,企業每年營業額高達175萬英鎊(約2625萬港元)。

瑪格利特的社會企業森德蘭家居護理協會的精神,是「以人為先,賺錢其次」(Putting people before profit),這裏的175名員工全是「老闆」,大家每兩月開一次會,企業大小事務如員工福利及薪酬,都是集體決策的成果,「僱員擁有公司,她們覺得驕傲,自然做得開心。」埃利奧特說。

沒有爭拗嗎﹖「有,但我們都會盡量爭取共識,社會企業令你學到商議的藝術。」現在每名護理員月入1000鎊(1.5萬港元),與白領看齊。

至今天,當初創立合作社的7個「小婦人」仍每兩周見面一次,「這份情誼多年沒有改變,即使我們不再年輕」。瑪格利特今年55歲,她說,社會企業雖然是個時髦的用詞,但對她來說,這是她醉心一生的使命。

來港分享經驗

瑪格利特今次來港,亦有探望一班經營社會企業的本地師奶——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「母嬰康逸社婦女及社區互助網絡計劃」培訓的主婦陪月員,該計劃服務統籌主任鄧彩紅說,1999年至今成員由10人增至65人,平均每人月薪由6000元增至8000元,03至05年營業額達300萬港元。

明報記者 譚蕙芸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