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

亞洲社會企業發展經驗(上)

亞洲社會企業發展經驗(上)
「永續發展」(sustainability) 在過去幾十年中,已成為NGO工作者非常喜愛的名詞。「永續」一詞不只是用來描述人們所期望的未來社會或社區,也可用來描述發展介入後人們期待的改變,或各團體(社群)渴望追求的永續未來的境界。
在南半球及東南亞地區的開發中國家,公民社會組織(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or CSOs)特別關注永續發展,這也是他們迫切的議題,因為傳統的財務資源來源—即公部門、私部門、在地的及國外的機構所提供的補助金,已日趨減少了。 例如,菲律賓教育劇團協會(Philippine Education Theater Association or PETA),以劇團作為社會改革或賦權(empowerment)的手段而有名,但在八0年代卻出現嚴重問題,因為其主要的捐款者要求PETA必需訂定會產生收入的計畫。PETA於是開始瞭解商業市場,並訂出各場表演活動的基本費用。如今,大約有40%的年收入是從地方收入而來的--即劇場的表演及服務所得。
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促使亞洲地區公民社會的行動者,成立仲介組織(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),提供原來非主流(邊緣)社會部門(marginalized sectors)所不能得到的服務,這包括產品開發、市場行銷、財務分析、科技運用及其他服務等。七十年代中旬,印尼的非政府組織(NGO)人士成立了Yayasan Pekerti,一家非營利性質的基金會,致力於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經濟,他們聚焦於非主流的工藝品製作者身上。隨後,基金會又成立PT Pekerti Nusantara 商業部門,作為媒介的角色,以協助社區將產品賣到市場上去。經過幾年後,Pekerti 則開始支持並實踐公平交易行動,這個行動也促成非主流工藝品製作者更瞭解市場取向,且能成為國際貿易中不可或缺的伙伴。
除了扮演仲介者角色之外,組織非主流(邊緣)部門經驗豐富的行動者,已經體認到永續發展是具有經濟賦權授能的功能。他們觀察到非主流(邊緣)部門需要獲得策略性資源與市場行銷流程的控制權,這能力可使他們在工作上獨立自主並發展自己的社區(社群)。這也是Prayong Ronnarong—一位北泰國的社區領導人,致力於讓他所組織的Maireang農民團體去思考的問題—即整合的生產與行銷過程。這群種植橡膠的農民,已成功的強化會員們乳膠生產的程序及製成膠片的加工過程,且使他們逐步適應講求利潤的市場機制。Prayong Ronnarong也保證這樣的過程,不只是讓會員有更穩定的收入,也可刺激其團體(社區)更進一步的發展。
以上所描述的案例在Creating a Space in the Market: Social Enterprise Stories in Asia乙書,介紹三種社會企業發展策略,以及呈現其他有關亞洲社會企業精神之研究發現。本書由亞洲區基金會及民間組織議會(Conference of Asian Found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or CAFO)與亞洲管理學院(As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or AIM)共同出版。
社會企業精神包含了推動及建構可創造出財富的事業或組織,但這組織不是為了個人或家族的利益,而是為了嘉惠某些特定的社群、部門或地區,通常是具有公共性或非主流(邊緣)社會部門為最主要對象。
前述社會企業的定義,包含很多要素。首先,社會企業創造財富,但是最後目的是促進社會發展。此一功能上的定義暗示我們必須面對社會企業組織在市場上—即貨品交換與服務發生的地方,的運作方式為何。單純來看,這些團體只要努力賣出貨品或提供特定的市場或消費者服務即可。這樣一來,它也排除了該團體發展的初衷—即不能涉入財富的創造。再者,社會企業並不包含所有財富創造的意圖,特別是像那些以獲利為主的企業之企圖,多是為了增加個人或家族的財富。社會企業主要的利害關係人(stakeholder)是社會中的非主流(邊緣)部門。
AIM-CAFO在菲律賓、泰國、印尼及印度,進行了十三個示範性的社會企業案例研究,其中並包含上述在PETA、Pekerti及Maireang 農民團體的經驗。

引用自:http://www.npo.org.tw/PhilNews/show_news.asp?NEWSID=7108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