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星島) 10月 03日
特首曾蔭權即將發表的《施政報告》,將會大力推動社會企業,增加就業機會。政府早前委託港大就本地及海外社會企業作詳細研究,希望重新為本港近四百個自稱社會企業作一定位,設清晰定義以助制定相應政策。據了解,港府除了繼續透過現行機制資助社企的成立外,還打算擴大社企的定義,鼓勵私人機構聘用弱勢社群等,但這類機構不能分紅。獲評定為社企的機構,將會獲得褒獎。
民政事務局 在今年六月初舉行一場大型社會企業交流會,並將在十二月召開高峰會。配合社會企業的推動,當局在六月委託港大就社會企業進行一詳盡研究,由港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羅致光負責,今年十一月向民政事務局提交報告及建議。
四百社企有待認定
不過,現有逾四百個自稱為社會企業的項目,為數眾多,但社會企業定義有欠清晰,且未能推動商界積極參與,希望社會企業可重新定位,包括日後社企發展路、以地區為本的社企如何創造就業機會、政府協助營辦的角色等,港大早前已刊登廣告邀請本地社企接受問卷訪問,並已完成向外國社企「取經」。
羅致光證實,現正努力就社企現況、目標及營運困難展開研究,希望年底前完成詳細報告。港大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梁祖彬稱以接觸數百個社企為目標,初步發現,社企不一定只由社福機構協辦,商界企業同樣可以,但須仔細研究。
商業機構盡社會責任
據了解,政府其中一個構想,是擴大社會企業範圍,當商業機構履行其社會責任,例如生產過程加強環保意識、推動公益、聘請弱勢社群等,若符合一系列推動社會良好意識及推動就業的原則,也可成為社會企業,獲得嘉許,但政府不會提供資助,這些機構亦不能分紅。至於政府現時透過「夥伴倡自強」、投資共享基金等資助社企成立的模式,則會繼續進行。
現時社會企業的定義,籠統地以非盈利團體經營一盤生意,以聘用及培訓弱勢社群為目標,任何收益及所賺利潤,均不會如企業般獲分發花紅,全部用於社會企業營運上。
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指出,社會企業不能解決目前在職貧窮問題,紓緩程度有限,政府曾鼓勵部門的小型採購合約可「幫襯」社會企業,至今未見曙光,社企亦面對鋪租昂貴致營運成本上升,政府現無政策協助紓緩。他期望港大協助釐清目前社福機構角色及社會企業目標。他建議政府效法外國為社企設註冊制度,讓社企獲優惠及豁免稅項等。
社聯:最大困難是貴租
社聯業務總監蔡海偉指,社聯轄下有超過二百間會員機構營辦社會企業,現無一個清晰、嚴格定義,主要靠申領政府短期資助啟動,現階段仍在摸索,大部分由社福機構協辦,商界企業營辦例子未見。
蔡海偉指,租金昂貴是社會企業面對的最大困難,因缺乏門市銷售點,多以屋商場短期租約、流動攤位形式經營。他希望,社會企業立下定義後,可給社企彈性發展空間,更希望政府牽頭推動多個部門、公營機構等,如房委會、醫管局 等以平價出租鋪位給真正的社會企業,協助社企持續下去。
記者:張一華
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
政府研擴大社企範圍
標籤: 新聞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